要想以有限的記憶力讀無窮的書籍而不遺忘,最好的辦法就是寫讀書筆記。寫白鹿原讀書筆記感想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guī)戆茁乖x書筆記感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日讀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文章氣勢宏大,人物多樣,個具特色。僅借此文,簡抒一己之見,表個人之思。
說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軒是不得不提的。小說本就是源于現(xiàn)實,高于現(xiàn)實的讀物。白嘉軒的身上自然少不了神秘的色彩。七次娶妻,六次喪妻。從世俗中的怪人,各家恐懼嫁女之人,到一族之長,智取風水寶地,修祠堂,建私塾,立鄉(xiāng)約,懲惡習。他的腰桿總是挺的筆直,不管是面對對黑娃的處罰,還是面對大兒子的墮落,亦是與兒女白靈的關(guān)系斷絕……這筆直的腰桿是家族代代流傳的骨氣,是地地道道農(nóng)村人的骨氣。
說了白嘉軒,自然要說他的對頭鹿子霖。按照原上的規(guī)矩,族長歷來由白姓擔任,這也就意味著在舊的時代鹿子霖與白嘉軒的差距。而鹿子霖的一生都活在名利的漩渦中,是不折不扣的誘惑的奴隸。他為了爭奪原上的統(tǒng)治權(quán),投靠外部勢力,建立保障所,擔任鄉(xiāng)約。為了掩飾自己丑惡的行徑,不惜將大兒媳至于死地,為了滿足復仇的欲望,惡施美人計使白孝文遭鞭笞之刑,淪為乞丐,兔死狐悲假施仁義,毀了一個人,碎了一個家。世俗中的大起大落,名利的的枷鎖終將其壓垮,最后也不過一介瘋?cè)?,為鄉(xiāng)里恥笑。
講了父代,不妨再提一下子代。陳忠實先生對晚輩命運的安排著為精彩。如果說白孝文白孝義代表了傳統(tǒng)子弟,鹿兆鵬鹿兆海以及鹿兆謙則代表了新生的力量,激進的青年,破除舊社會的革命力量。其中孝文的命運安排尤為跌宕起伏,從家族的繼承人墮落到街頭乞丐,曲意逢迎,出賣自己的兄弟,踩著別人的尸體往上爬,最后卻成為革命的功臣,當上了光榮的縣長,極具諷刺意味。鹿兆海與白靈的命運糾葛讓人惋惜,白靈之死更是讓人扼腕。不得不說,整本書中白靈是最讓人喜愛的。她猶如一朵白蓮,處世俗之污泥而不染,卓卓獨立,高傲美麗,剛正不阿。而恰是這樣一朵白蓮,這樣一位對革命忠誠的戰(zhàn)士竟折煞在自己人的屠刀下。
全書最讓人敬重的人,當朱先生莫屬。他是白鹿原上的圣人,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制訂鄉(xiāng)約,犁除嬰粟,主持賑災,請纓抗日,撰寫地方志。但他還是處處碰壁,步步失敗??讨班l(xiāng)約”的石碑被農(nóng)協(xié)會員砸碎,雖重新拼接起來,一道道裂痕也是永遠無法愈合;罌粟,在下一個季節(jié)又被人上,并且蔓延到整個渭河平原;主持賑災,可扭轉(zhuǎn)不了餓殍遍野的局面;請纓抗日,被政府遣返回鄉(xiāng);嘔心瀝血編撰的地方志卻根本找不到讀者,只能作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埋在地下。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后方敢對青天是朱先生的真實寫照。
靜而思之,《白鹿原》當之不愧是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nóng)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話劇。人與社會之間相互激蕩,相互作用,交錯纏結(jié)。而那些或許存在或許虛構(gòu)的白鹿原人,那些白鹿原上發(fā)生的或許神秘或許真實的事兒,也隨著歷史的長河,融入高原的黃土中,散進漫漫黃沙里,化成一曲高昂激越百折傳唱的秦腔。
白鹿村的兩個浪子,白孝文和鹿兆謙都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原上,他們跪倒在祠堂,跪在祖宗靈位面前卻有著不一樣的心境。白孝文是在向別人展示這回頭浪子如今的榮光與風采,黑娃則是洗心革面學為好人。
總有人覺得自由是絕對的,就像白孝文一樣,他踏入小娥窯洞的那一刻,他放下臉面的那一刻也許才感受到擺脫宗法禮教束縛的暢快。他和小娥沉浸在窯洞里抽鴉片恣意快活的時候何等逍遙自在,卻早已忘記了家中快要餓死的妻子和孩子。最終,他的妻子是被他打死的、氣死的還是餓死的作者沒有給出定論,但一個人活成這個樣子真的還能被稱之為人嗎?多年之后,他衣錦還鄉(xiāng),對第二任妻子說的卻是“人一定要活著,活著才能開始新的輝煌歷程。”他可能從未覺得自己當初做錯了,更有甚者,他可能還感謝自己當初能夠“不要臉”,感謝給他下套的鹿子霖“指給他一條活路?!比嘶钪链?,確以迷失,利欲熏心,權(quán)位蒙蔽雙眼,才是真正的失去了為人的灑脫、暢快和自由。
“白鹿村”的李寡婦一田兩賣,觸怒了白、鹿兩家,白嘉軒和鹿子霖甚至為此在公開場合大打出手。朱先生給白嘉軒寫了一封信,“倚勢恃強壓對方,打斗訴訟兩敗傷。為富思人兼重義,謙讓一步寬十丈?!卑准诬幒吐棺恿毓笆种虑福紱]有要李寡婦的地,還周濟了她糧食和銀元幫她躲過難關(guān)。從此,二人的美名不僅在村里傳開了,還傳到了滋水縣令的耳朵里,縣令大為感動,批了“仁義白鹿村”之名。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背踝x這句話的時候不能體會其中深意,讀到《白鹿原》仁義白鹿村這一部分的時候恍然大悟。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無情,不會憐憫世間萬物,任由萬物在其間自生自滅,不插手不干預,順其自然,因而天長地久。而萬物生長毀滅亦有因果和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規(guī)矩和底線,這就是所謂的“道或仁義?!边@是植根于人心底的東西,是一種發(fā)乎人性自然符合大道的東西,你不必刻意的將他提出來,因為他是人生而為人必須堅守的準繩,脫離了這條大道,背離了基本底線那就只是生得人的肉身而不具備人的內(nèi)核。而白、鹿兩家的當家人,之所以能夠服眾,能夠為白鹿村贏得“仁義”的美名,正是因為他們的寬容大度,他們牢牢堅守本分和底線。(雖然鹿子霖只是在表面上堅守仁義禮信,但至少在李寡婦的事情上,他的處理是讓人信服的。)
然而,當你刻意去宣揚“仁德道義”的時候,說明植根于人心底的底線已經(jīng)廢弛,說明人們已經(jīng)不再把仁義當做本身應具備的品質(zhì)、應堅守的底線和準則。
孝文和小娥的事東窗事發(fā),白嘉軒堅持按照族規(guī)懲戒,惹惱了母親和妻子,他卻說,“沒有立家立身的綱紀,毀掉的是整個白家!”
不論是《鄉(xiāng)約》、《家訓》還是《綱紀》,都是一個最小的社會組織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經(jīng)過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印證實踐,是祖先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條文中間確實有很多不能與時俱進的內(nèi)容,但勸人向善的核心內(nèi)涵卻是可取的?!栋茁乖分谖?,之所以能觸底內(nèi)心,是因為在書中找到了知音,得到了答案。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做個好人,拋開了功利的追逐人生還剩下什么?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困惑,這或許是一本適合你的好書。
這本小說我初中時就曾看過。但那時的自己毫無閱歷,人生也未曾受過任何挫折,尤其學業(yè)上的種.種順利,讓自己時時沉浸于前途無限光明的幻想中。對這種雖然名氣足,但卻內(nèi)容冗長而又充滿鄉(xiāng)土特色的小說實在難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隨手翻過幾次,但總是半路而止,體會不出任何甘苦。
工作以后,發(fā)現(xiàn)了自身能力的種.種欠缺,也發(fā)現(xiàn)了人生并非過去想象般一帆風順,經(jīng)歷了不少焦頭爛額之苦,時過境遷之后再讀它,體會則完全不同了。
白鹿原上,白家與鹿家三代人,不足百年的時間里,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很讓我有些感慨。
感慨之一是世事難料。白鹿原上,白家興旺過,鹿家興旺過,但好景都不長,跌下去,又起來,起來又下去。白鹿兩家三代人被命運在砧板上無情地反復敲打。什么時候正面烤,什么時候背面敲,世事難料。所以,自己不論什么時候,都別悲觀,也別驕傲?;畹煤?,是祖上有德,自己運氣好;活得不好,是時候沒到,自己還要再加把勁兒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長得很,一時得意、一是低落,千萬不要把一時的狀態(tài)當成永恒。對人生的態(tài)度,在困難的時候要能堅持得住,在得意的時候要沉穩(wěn)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感慨之二是尊重別人。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難保一輩子卑微,即使一輩子卑微,下一輩子,人家未必不翻身,時間能改變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輩子長工的鹿三,還生出了一個將來當保安營營長的黑娃一樣的兒子來。地主白嘉軒的兒子,也有賣房賣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這等于自斷后路。這樣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時候,已經(jīng)晚了。
感慨之三,做人要向朱先生學習。朱先生讀圣人書,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學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亂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隨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論世事怎么變化,總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低調(diào)而不驕傲。管你張縣長李縣長,他有他的抱負、理想與信念,成敗不縈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時,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氣,又不失情調(diào),讓我佩服。
感慨之四,有自己的原則,但也給別人一個機會。白嘉軒做事太硬,鹿子霖就圓滑很多。白嘉軒要是能夠在堅持自己的原則的同時,多給子女一點諒解,或許白孝文也不至墮落到那種程度。而鹿子霖做事情太過陰損。這樣的陰損是否能招來禍患我看不一定。但做人還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蕩蕩,才能心無所懼。
看完一本書,讀后感最難下筆:因為只言片語很難總結(jié)出無數(shù)人的一生。小說以清末到新中國成立為線索,立體的描述了白、鹿兩家三代人在這在這一歷史時間內(nèi)的家族更迭。這本書可以彌補只知歷史而無歷史情懷的空白??缭綍r空之門,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對歷史事件下小民眾只能隨著命運的裹挾隨波逐流而感到悲哀。也或者說:我是在為自己可能終究也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粒沙而不是一朵浪花而感到悲哀也未可說。
看這本書之前,年對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歷史數(shù)字。但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才知道這一歷史數(shù)字對當時生活在這個國家中的普通老百姓細微、渺小又卑微生活的深刻影響。若把新中國的成立比喻成黎明前的黑夜———那在結(jié)尾處不禁會恍惚:這夜竟如此漫長,這黎明來的竟如此的艱難。
有時我會想:我為什么會生在這個年代?如果出生在更早或更晚的年代會不會更好?現(xiàn)在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個年代,因為我幸免于經(jīng)歷國家迷茫時期時社會出現(xiàn)的種種荒唐又令人絕望的事。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因為愛好和平?所以銘記歷史。這也讓我不能免俗的說一句:我們要好好地生活才能不辜負無數(shù)烈士的犧牲。
這是一部可以稱為民族史詩的作品,從清末到解放新中國成立,恰好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動蕩的半個世紀。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走向終點,各種軍閥混戰(zhàn),輪番登場;日軍侵華、國共相爭。在如此巨變的大時代背景下,作者以白鹿兩家為主線,給我們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白鹿兩大家族的跌宕起伏,家國天下的滄桑巨變。
白鹿是白鹿原上精神的象征,雖然是個傳說,在書中朱先生就是人們心中的白鹿。在白鹿原心中朱先生就是個圣人,飽讀詩書,對世事總是能深刻的洞察和準確的判斷,關(guān)鍵時刻能夠為民請命,國家危難時刻也能挺身而出。出世淡泊名利,至死都無愧與青天,無愧與生民。朱先生就像那個神奇的白鹿,總是能在關(guān)鍵的時候給剛經(jīng)歷過幾千年封建思想的還略顯愚昧無知迷信的人們指明道路。
白鹿原住著白鹿兩個家族,他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祠。不同的家風塑造著白鹿兩家不同的人格。身在族長世家的白嘉軒很好的秉承了白家的家約,他穩(wěn)重,能干,仁義甚至比父親更加適合擔任族長。他恪守祖輩傳下來的族規(guī),對待子女對待族人皆是如此。在動蕩的亂世,他恪守著自己的處事準則,他光明磊落,所以他的腰板總是挺得很直。而鹿家祖先有言:鹿家子孫若能考上舉人就在他墳前放鞭炮、放炮筒。 這種虛榮在鹿子霖身上得到了明顯的體現(xiàn),這種虛榮蒙蔽他的心不斷侵蝕著心中的善。他不僅貪婪好色,暗地里與白嘉軒爭斗,而且官癮很大,這些都迫使他不得不做很多陰暗齷齪的事情,最后也落得個凄慘的下場。
此外,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社會動蕩之下為革命為理想獻身的青年:白靈、鹿兆鵬、鹿兆海;勤勤懇懇的長工鹿三;放蕩妖艷的小娥;先入土匪而又洗心革面的黑娃;由純潔青年變化而又變得陰險的白孝文......每個人物在如此劇烈動蕩的大時代下都那么的鮮活動人心魄。
所以,白鹿原是如此恢弘的一本書。你可以把它看成一部制度變遷史,你可以把它看做一部史詩,一個描繪中華民族命運和時代變化的影像,你可以把它看做一個辛辣的諷喻,一個揭露人性美丑的大戲。而我看到是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卻又如此堅韌不拔的民族印記。它有時候是那么絕望,卻又充滿希望;它有時候看似軟弱,卻又從沒忘記堅強;它有時候充滿苦澀,卻仍然沒有停止哺育他的人民。它有時候也不堪、也黑暗、也齷齪,但它仍究是我們的魂魄。
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很久,今天終于看完了。伴隨著每晚10.30-12點的白鹿原電視劇。
鹿子霖的結(jié)局讓我很出乎意料,但是看到他把白生生的羊奶奶遞給白嘉軒吃,讓他和他好的時候,又有些不忍?;蛟S這樣便印證了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全書看下來,讓我對每個人物都有很矛盾的感受,這大概就是陳老這本書的經(jīng)典處之一吧。敬佩博學多識又一心為民的“牛人”朱先生;喜歡一生挺直腰桿卻有點封建的白嘉軒;覺得作惡后歸正的黑娃鹿兆謙感覺很厲害,為他最后的慘死很遺憾;對白靈,鹿兆鵬為新革命做出貢獻很佩服,卻很不喜他們的性格,過于冷漠自私。氣田小娥的不自愛又可憐她身為女人的無助。
或許我們并沒有權(quán)利去批判或者怎樣他們,因為我們沒有處于那個年代那個事件中,所以我們不能站在現(xiàn)在的角度去評論對或錯?;蛟S我們可以說我們會怎樣怎樣,但一定說的都是在道德上是對的可以得到認同的。但是當我們陷入和他們同樣的境地,我們會有不同么?永遠不要妄自猜想,因為我們不知道人性有多可怕。
希望自己可以像白嘉軒一樣正直,勤勤懇懇。但是現(xiàn)在卻漸漸有些迷失了本心。
《白鹿原》之所以厚重,取決于所描述的歷史題材,決定了它的重量。
陳忠實寫了很多最后一個人物,最后一個現(xiàn)象,最后一個好族長白嘉軒:最后一個好長工——鹿三:最后一個好先生——朱先生;從歷史評價來看,這些最后一個人物都是過去的人物,但他們都寫得很漂亮,有夕陽的美。與此同時,他又寫了許多最早的人物,最早的人物又有了燦爛的朝陽。第一批通過社會運動改變家庭社會地位的人——白嘉軒的女兒——白靈跟隨中國共產(chǎn)黨。田小娥是第一個以人性的自由解放沖破禮教的殉道者。歷史不一定會因為你退出歷史舞臺而變得丑陋。走在時代前面,你會變得善良,不一定。這就是歷史的復雜性。也是歷史的矛盾。歷史是矛盾的。是復雜的。解放秩序和心靈也是復雜和矛盾的。這是“白鹿原”最大的好處,它充分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從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明到經(jīng)濟計劃,到市場經(jīng)濟,“白鹿原”全面反映,從舊社會崩潰到新社會醞釀,“白鹿原”可以說是兩部分,一部分是社會體育的影響,一部分是人性自由解放的影響,白嘉軒如此強大的人,最后,花落無奈。
當然,“白鹿原”也有缺點,因為進入中國太深,導致疏忽,國際社會和人類審美坐標的接受,對于白嘉軒的女兒白靈和長工鹿三兒子黑娃,心理活動可以探索更深,黑娃變成土匪的過程非常粗略,有太多的具體政治斗爭,這些非常重要,我認為應該永遠是家庭的歷史審判,它應該始終保持在這個高度。
我認為《白鹿原》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茅盾文學獎的第一部作品。無論是內(nèi)容、作品厚度還是寫作技巧,都毫無爭議。如果你讀懂它,它是深刻的。如果你讀不懂,那就是庸俗。最后,套用著名畫家、學者范曾的一句話:“白鹿原也是一代奇文,方之歐西,盡管巴爾扎克和斯坦達爾拒絕讓步?!岸嘧x書,讀好書。我建議你讀《白鹿原》和《白鹿原》兩遍。現(xiàn)在劇版《白鹿原》正在播出,晚上追劇,白天看《白鹿原》。
只有經(jīng)歷過才會懂的,會習慣不曾習慣的習慣。你永遠不知道你能承受什么也不會明白你為什么會承受著自認為承認不了的事,卻還依舊活的人模人樣。
讀完此書,明白了那時祖母的腳為什么那么小,每人一天吃七顆豆子是一件多么奢望的事,吃完飯為什么要舔碗,連掉一個饃饃渣都會被罵等。
男子剪發(fā)女子不在纏足,男耕女織。什么事都信神,其實有一段時間我竟羨慕那時的生活。整個白鹿原和諧相處,鄉(xiāng)約句句深入人心,一幅大同社會的現(xiàn)象,只要大家有一口飯吃每家人都能團團圓圓這或許就是最大的幸福。
書的結(jié)束并沒有對鹿兆鵬到底是死是活做過多的介紹,讓我不禁開始想象。好人應該是有好報的,但如果壞人改錯了依舊可以做好人,我們何不去寬容他曾經(jīng)所犯的錯呢,黑娃最終還是被定著一些不著實的罪名去除死,讓我覺得有點難過,至少在我個人認為他的一生不該如此結(jié)束。
我討厭國民黨活埋共產(chǎn)黨,佩服朱先生一生清名留一世,敬畏白嘉軒的處世方式…………一切的一切隨著我讀完它開始我想應該會慢慢沉淀,總之我感謝此書帶給我的一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