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總結(jié)網(wǎng) > 活動總結(jié) > 抗疫活動總結(jié) > 五年發(fā)展點滴印記活動總結(jié)

五年發(fā)展點滴印記活動總結(jié)

| cwl2

五年發(fā)展點滴印記活動總結(jié)

五年發(fā)展點滴印記活動總結(jié)(1):家庭之美,美在奉獻

五年發(fā)展,點滴印記。在中國好網(wǎng)民喜迎黨的十九大之際,中央網(wǎng)信辦聯(lián)合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lián)、教育部、國資委等部委,紛紛在網(wǎng)上講述“家庭幸福篇”、“工作成就篇”、“學業(yè)進步篇”、“青春成長篇”、“科技創(chuàng)新篇”等系列故事,傲嬌和幸福炸翻了屏幕。

由全國婦聯(lián)牽頭的“家庭幸福篇”也一波波和網(wǎng)友分享見面啦,閩姐姐接著搶個鏡!今天推出《家庭之美》系列的第三篇:《家庭之美——美在奉獻》。

家庭離不開每個人的奉獻。丈夫奉獻的愛是最好的港灣,妻子奉獻的溫柔可以成為堅強的后盾;父親奉獻的力量成為蔭庇家人的大樹,母親奉獻的心血守護著孩子們的成長。親朋之間,鄰里往來,多一點奉獻,就多一點濃濃的人情味。奉獻溫暖人心,奉獻凝聚力量。從下面三個福建“最美家庭”的故事里,也許你能感受到無私奉獻的力量。

陳桂銘:和諧社區(qū)的守望者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鑫榮小區(qū)的陳桂銘夫婦,不但自己的小家庭和樂融融,還成功帶動整個小區(qū),變成了溫馨的四合院。她們經(jīng)常開展扶老攜幼志愿服務(wù),還義務(wù)做好小區(qū)花圃修剪工作,樓棟電控門壞了或是哪家門鎖壞了,陳桂銘主動幫忙修好……在這種帶動下,小區(qū)鄰里之間形成了互幫互助的風氣,老人上下樓,年輕人會主動攙扶,下雨了相互招呼快收衣服……

陳桂銘毛遂自薦管理的“黨群活動室”里,放置著電視、便民服務(wù)箱、健身器材、乒乓球桌等,自掏腰包訂閱《精神文明報》、《福建日報》等,讓這里成為小區(qū)“會所”。住戶們有空就愛來這里下棋、看報、聊天、寫作業(yè)……每逢“七一”,夫妻倆還組織住戶們舉辦樓棟文化節(jié)活動,各家各戶都拿出壓箱底“絕活”登臺亮相,歡樂無比,這也成為大家每年最期待的歡樂盛會。

小區(qū)一租戶家的孩子不幸患上白血病,夫妻倆組織居民為其捐款治病;得知一位農(nóng)民工家中液化氣泄漏了,陳桂銘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幫助關(guān)緊液化氣,及時避免了一場安全事故。

五年發(fā)展點滴印記活動總結(jié)

在夫婦倆的帶動和感染下,社區(qū)群眾紛紛踴躍加入志愿者行列。有的提供義診等醫(yī)療服務(wù);有的開展捐資助學活動;有的提供贍養(yǎng)、婚姻問題法律咨詢等志愿服務(wù),“鄰里守望促和諧”成為居民們的共同行動和共同愿望。

葉東星:撐起一個家的“愛心天使”

十多年前,福州市區(qū)長大的美麗女孩葉東星與三明市將樂的農(nóng)村青年張先震相識。

張先震出生貧苦家庭,命運多舛,初中還未畢業(yè)就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并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癱瘓臥床,但他不向命運低頭,走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

從媒體上看到張先震身殘志堅的故事,葉東星被打動了。“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自強不息,什么叫責任,當看到他所面臨的困難,更激起我跟他一起承擔的決心!”葉東星不顧反對,毅然與張先震結(jié)婚,成為這個家庭的“愛心天使”。

不管春夏秋冬,每天,葉東星都早晨5點多鐘就起床,準備一家人的早飯,幫助丈夫洗漱和兒子起床。丈夫和兒子吃完早飯,她自己匆匆扒上幾口,送兒子去上學,完后立馬回家洗衣、掃地忙家務(wù),料理丈夫,忙完后,又匆匆奔往學校接兒子放學……每天晚上,吃過晚飯收拾完碗筷,葉東星立即給兒子洗澡,之后又給丈夫擦洗、換衣,等輪到她自己,往往已是10多點鐘了,如此日復一日。

有了葉東星的悉心的照料,張先震專心致志地寫作,他先后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中國兒童文學》等全國兩百多家報刊發(fā)表散文、童話等各類文學作品1000多篇;在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等出版單位出版《大笨貓》、《給月亮找伴》等幼兒童話書;有一百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種文集、年選;數(shù)個系列童話在報刊連載。獲各類獎項21個,成為福建省作協(xié)會員和中國殘疾人作家協(xié)會聯(lián)盟會員。

馬蓮英:她用愛讓癱瘓的丈夫重新站立

福建省長汀縣城關(guān)的馬蓮英,一個55歲、身材瘦小,只有小學文化的警嫂,在丈夫發(fā)生腦溢血昏迷后,六年如一日地細心照顧著他。愛的力量戰(zhàn)勝了病魔,馬蓮英的丈夫不僅蘇醒了,還能站起來了。這個為愛付出太多的女人也因此熬白了頭發(fā),但她覺得這一切都是那樣的值得。

201X年11月2日,時任長汀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科長的曹炎周,在連續(xù)工作16個小時后,突發(fā)腦溢血昏倒。搶救后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右半邊身子完全沒有知覺,很可能變成植物人。面對插滿了管子的丈夫,馬蓮英下了決心,要讓丈夫重新站起來。

在恢復過程中,馬蓮英堅持每天用土豆片給丈夫因打針浮腫的手消腫;每天堅持給丈夫擦洗身子,每隔兩個小時幫他翻一次身;每天給丈夫做按摩,直到自己的手麻木了也不停下;不管他能不能聽到,每天她都和他說話,呼喚他,盼望他早日能夠醒來。

在馬蓮英的悉心照料下,兩個月后,曹炎周終于慢慢有了意識。然而因為陪丈夫鍛煉時身體負重過大,加上日夜操勞,馬蓮英的脊椎被壓得變形,換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老十幾歲,頭發(fā)也熬白了。

馬蓮英的執(zhí)著換來了回報。201X年2月11日,當馬蓮英再次扶起丈夫時,他終于可以用雙腳站立了。作為一名妻子,馬蓮英用愛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也感動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五年發(fā)展點滴印記活動總結(jié)(2):七個民族組成的特殊家庭

五十六個民族就像五十六枝花,盛開在祖國大地。在新疆塔城,有一個特殊的家庭,盛開著7枝花:馬連花所在的大家庭,由7個民族組成。這樣的家庭,在塔城并不少見。

馬連花的父母都是回族人,一共養(yǎng)育了12個子女,兄弟姐妹們又與不同的民族結(jié)合,馬連花排行第五。父母還認了兩個干女兒,幾十年在一起生活,就跟親人一樣。所以,現(xiàn)在全家一共有7個民族、59口人。

馬連花的大姐馬金花作為家里第一個與其他民族通婚的女兒,結(jié)婚34年沒有吵過架,“這也充分說明,是不是同一個民族并不重要,只要人好、有感情基礎(chǔ),就能在一起生活。”馬連花說。

大嫂段玉珍進家門的時候并不順利,當老人知道兒子找了個漢族姑娘時,堅決不同意。“大嫂第一次到家里來的時候,一進家門就系上圍裙開始干活。那時候家里孩子多,吵吵鬧鬧的,她也不嫌棄,沒幾天父母就被感動了。”馬連花說。

馬連花至今記得,1975年,當二哥娶回哈薩克族媳婦時,父親四處借錢買回一只羊,辦了簡單而熱鬧的婚禮,此后家中便時常傳出哈薩克族的民歌聲。

有了父母開明包容的態(tài)度,馬家子女各自組建了小家庭,不同民族的家庭成員融入了大家庭。

“在塔城,像我家這樣民族融合的家庭還有很多。”馬連花說,“很多家庭都由不同的民族組成,但一點也不影響交流,各式各樣的語言我們都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從小湊在一起長大的我們非常和諧與幸福。”

每年春節(jié)是這個大家庭團聚的日子。每到除夕,孩子們都會回來,每家自備兩個菜,59個人都坐齊,需要擺好幾張桌子!而在家庭晚會上,只要拉起手風琴,維吾爾族民歌、哈薩克族民歌、中文通俗歌曲、俄羅斯族踢踏舞輪番登場,悠揚的音樂、美妙的歌聲、拍手叫好的笑聲傳出窗外,飄蕩在小院的上空,惹得左鄰右舍好不羨慕。

4704